“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欣旺达在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市场攻城掠地之时,也加速自身减碳进程。欣旺达副总裁梁锐指出,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新能源企业需要建立综合竞争力,关注质量、安全、技术、成本等要素之外,还要提升可持续经营能力。

2022年4月12日,欣旺达公布2021年财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74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手机锂电池业务,收入208亿元,占总收入比56%;增长最快则是动力电池业务,实现收入超过29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585%。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双碳”背景下电动化转型需求的增长,也是企业二十多年对品质、技术、人才持续投入的结果。作为国内新能源行业领军企业,目前欣旺达3c手机模组电池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全国前十,储能系统等也居于全国前列。

今年3月,欣旺达副总裁梁锐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提出,随着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加剧,电池企业需要建立综合竞争力,在关注质量、安全、技术、成本等要素之外,还需提升可持续经营能力。

梁锐认为,持续提升产品能效、降低单位产量能耗水平,是欣旺达贡献“双碳”目标、落实可持续经营的关键行动。2021年欣旺达公布了“双碳”宣言,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其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企业全年投入1127万元进行节能降污改造,已实现节能降耗10%的目标,减少全年二氧化碳排放16445吨。

在欣旺达2021年度利益相关方调研中,4155位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投资者、媒体、政府在内的利益相关方认为对欣旺达可持续发展影响最重大的前3项议题分别是产品及服务质量、经济表现、消费者权益,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管理等环境议题则排在20多位。虽然身处与气候变化影响息息相关的行业,欣旺达还需和利益相关方一起持续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治理。

要解决业绩快速增长和碳排放持续下降的矛盾

南方周末:欣旺达如何看待自身的“双碳”责任?

梁锐:从巴黎协定到哥本哈根宣言,欣旺达很早就开始关注国际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动向;随着国家3060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公布,我们进一步感到节能降碳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作为身处绿色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我们必须要超前一步,实施减碳规划和行动,才能符合公司愿景和形象。

其次,是市场和客户要求。我们有一半产品出口海外,许多高端客户提出了产品减碳要求,欧盟电池法规也日趋严苛。2024年7月1日起,进入欧洲市场的工业和电动汽车电池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2026年1月1日起强制碳标签。这都要求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在公司高速发展过程中解决业绩快速增长和碳排放持续下降的矛盾,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持之以恒的长远规划。

南方周末:“双碳”目标公布以来,欣旺达开展了哪些工作?

梁锐:欣旺达从2021年初开始正式启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先后于2021年3月举行“碳达峰·碳中和”宣誓暨“节能减排责任书”签订仪式,正式发布《欣旺达碳达峰·碳中和宣言》,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同年4月成立了欣旺达“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编制组。

当前欣旺达已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并明确了30项关键任务,这30项任务包含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措施。直接措施包含企业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交易抵消几个方面;间接措施主要通过搭建运营管理平台,立足工业互联网技术、电池回收、减碳能力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目前我们已获得iso14064认证,也成为深圳市近零碳排放第一批试点企业。2022年,我们制定了近零碳排放区工作规划并将目标指标分解至相关部门。从顶层布局、组织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人力保障、宣传保障等各维度开展“近零碳”建设。

同时,我们还持续参与行业“双碳”行动,一方面将客户要求传递给供应商,要求他们实施减碳策略;另一方面积极发声,向行业分享、交流自身的减碳经验。比如参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双碳课题编写,以及在“中国—瑞典合作实现交通化石燃料零使用论坛”上发表报告等。

南方周末:欣旺达计划如何抓住“双碳”机遇?

梁锐:过去几年,公司各项业务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将创造出上万亿元的市场需求,为欣旺达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使我们能够实现前所未有的快速成长。公司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一方面,瞄准车用动力电池市场,力争市场份额做到国内前三;另一方面,做好“零碳”方案研发和应用,利用已具备的分布式能源技术和九游会j9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全面参与各地政府“双碳”规划和“零碳”园区开发建设。

南方周末:欣旺达能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哪些支持?

梁锐:我们认为零碳园区建设将是各地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实现绿色招商的重点抓手,随着国内外产品减碳要求逐步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入驻零碳工业园区。

我们目前可以针对“源、网、荷、储”,为工业园区提供分布式能源建设和能源精细化管理服务。比如,利用储能技术,实现风、光、水等电力有效存储,削峰填谷,及时响应园区用电需求;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搭建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负荷侧和需求侧设备运行情况监控和调配,实现各种能源协调互补、精细化管理。

2017年我们与15家单位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示范项目”,2022年3月通过验收,成功打造了广东惠州博罗工业园区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从而掌握了建立零碳园区的一系列技术手段,目前正在向各地推广九游会j9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南京、南昌、枣庄的低碳园区规划正在进行中。

计算标准不统一,为电池产品碳核算增加难度

南方周末:电池产品碳核算的难点是什么?

梁锐:首先,是上下游的碳排放数据可获得性。供应链逐级递推,分布范围广,为范围三的碳足迹追踪增加难度;其次,是碳核算复杂且数据量大,很多碳排放以间接转换为主,转换参数较难确定,而且动辄需要追踪数万多个常用设备/部件,涉及环节繁多,增加精确测算的难度;再次,最重要的是目前针对很多产品没有统一的碳排放计算标准,且各类标准不具备兼容性也对核算增加了难度。

南方周末:欣旺达如何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减排?

梁锐:第一,紧跟国际大客户的需要制定行动方案。国际大客户对动力电池碳排放要求逐步严苛,比如已有要求2024年动力电池所耗的每度电的碳排放不能超过20公斤(目前国内水平是每度电50公斤左右),这些要求很可能变得更严苛,我们需要根据要求,在计算产能配置、测算现有碳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方案和规划,促进减碳水平持续提升。

第二,最大限度减少运营环节的碳排放。在公司层面,我们根据产值增长规划,测算当前和未来不同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制定相应的量化指标,形成碳排放管理曲线。在业务层面,我们将减排要求分解到当前6大业务模块,每个板块承担相应的减排任务;在园区层面,国内外在建、运营或待建的产业园区都将会应用我们自己的光伏和储能系统,最大限度利用绿色电力实施生产,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减排方案和未来规划。

第三,促进电池产业链降碳和资源利用。深度布局全产业链,我们在原材料、电池大数据管理、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领域均有股权投资,与j9九游会的合作伙伴共同寻求技术突破,促进全产业链节能降碳。总之,在技术、成本、安全、质量之上,我们将围绕产品能效、自身运营、供应链减排,持续提升可持续竞争力。

新能源电池行业减碳标准需与国际标准对接互认

南方周末:新能源电池行业实现碳中和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梁锐:第一是行业待形成关于产品降碳的标准。在锂电池领域,工艺定型后会形成产品制造规范,便可得出生产某项产品所消耗的二氧化碳值。政府和行业机构,可以着手设定产品碳排放的标准,规定低于一定数值的产品才为合规,有助于敦促企业主动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其次需要有权威机构对产品碳排放量进行认证。通过专业评定,出具有说服力的证书和报告,证明企业产品碳排放量符合标准要求。欧盟在碳测算和审计方面涉足较早,通过确立模型和算法,形成一定标准,其他国家要出口产品,只能按照它的认证规则来。我们也需要建立科学的认证体系,掌握标准和认证的话语权。第三是形成的标准要能够跟国外标准对接互认。中国是制造大国,产品出口占很大比例,我们形成一定的行业标准后,需具备国际权威性,和国外标准能够互相认可,给产品赋予全球通行的低碳标签,有助于节约认证成本,在更符合自身诉求的减碳条件下开展国际贸易。

南方周末:欣旺达接下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梁锐: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降碳政策变化,为生产和出口带来的压力;二是客户日趋严苛的减碳和电池回收要求,影响企业订单可持续性;三是绿色金融政策变动,给企业投融资带来的风险;四是供应链风险,包括原材料、电池材料的持续稳定供应,给电池品质安全带来挑战。

对此,我们将持续从以下几个方面行动:在管理层面,制订企业“双碳”战略规划,在各业务板块推进碳足迹管理和减碳行动计划;在信息披露层面,构建esg管理体系,定期披露esg绩效;在投融资层面,建立绿色投资评价机制,在投资建设时充分考虑项目的碳足迹、环境影响;在流程管理上,确定各阶段节能降耗目标,确保单位产值能耗递降满足政策要求;在质量管控层面,推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实施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品质管理。

来源:南方周末

网站地图